目前分類:未分類文章 (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       昨日一位爸爸帶著大約10歲的小男生到診所來,問櫃檯小姐他的兒子是不是要轉骨了,我正巧在旁邊跟別的患者說話,快速看得一下小朋友的身型氣色,跟爸爸說小朋友還不用轉骨,但小朋友有鼻過敏,要先把過敏治好。這對父子離開後,

櫃檯小姐問我:「院長,為什麼你知道那個弟弟有過敏,他剛剛沒說阿!你認識他喔!」

我回答:「不認識阿!我用看的知道他過敏。」

櫃檯小姐:「你用看的?我都看不出來。」

 

講上面這個小插曲,不是要說可以看出患者過敏很厲害,用問的患者也會告訴你他過敏,而是要告訴大家中醫的診斷過程,「望聞、問、切」。

望診:看患者的身形氣色、走路姿勢、行為舉止,用者的眼睛蒐集資訊。

聞診:聽患者的說話聲音大小高低緩急、咳嗽、噯氣、喘鳴等聲音,聞患者的氣味,用者的耳朵鼻子蒐集資訊。

問診:透過詢問來了解患者的狀況

切診:除了把手部的脈,還包含的腹診、尺膚診、伏陽脈診等,用者的觸覺來蒐集資訊。

 

       在一般看診的過程中,患者很容易把焦點放在把脈上好像中醫看診只靠把脈,其實從患者走進門開始,醫生就把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打開,開始收集資訊,配合問診把脈,將資訊互相對照確認,才做出診斷開藥。舉個例子:一個咳嗽患者,我們要判斷寒熱虛實,必須從氣色、精神、咳聲、痰的狀況、咳嗽的時間頻率、寒熱汗出的情況、排便、、脈象等資訊互相對照。

       門診難免會遇到有些患者不給問診的,一來就把手伸出來,跟醫生說你把看看我怎麼樣,當然只靠把脈也可以開藥,醫生也更省時省力,些狀況下脈象與症狀表現會不一致,這就是所謂的脈證不合,需要依經驗捨證從脈或捨脈從證,因此我在看診時會收集更多資訊對照,對患者更加有保障。

楊淑雯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異位性皮膚炎還是以熱症為多,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使用過加味逍遙散、白虎湯、溫清飲、銀花、連翹、桑白皮,另外忌口烤炸辛辣刺激的食物,也很重要。

三週前 

  

三週後 

  

  

楊淑雯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