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淑雯醫師

「醫生阿,我常頭痛、頭暈、整天昏昏的、覺得很累、脖子僵硬、喉嚨卡卡的、手腳麻木、胃脹、腹脹、常拉肚子、頻尿、失眠多夢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記憶力減退、胸悶、心悸、喘大氣、還有還有…,不過我去醫院檢查都正常,可是我就是很不舒服阿」。這是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常見的情況,自律神經是我們體內不受意識控制的一套神經系統,協調我們身體的各部分,包括心臟血管循環系統、呼吸系統、消化系統、泌尿生殖系統、內分泌系統,因此當自律神經協調出問題時,可以出現各式各樣的症狀。

自律神經透過「抑制」與「興奮」兩種相對的作用,來調節身體的平衡。「抑制」與「興奮」在中醫分屬於「陰」「陽」,神經的抑制作用屬於陰,興奮作用則屬於陽,當自律神經調節作用良好時,陰陽協調,保持相對平衡,則身體健康,精神愉快,即古人所謂的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。然而當自律神經的興奮與抑制功用沒有達到平衡,便為陰陽失調,不同臟腑陰陽失調,則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症狀。

自律神經失調雖是近代發展出來的診斷,然而在中醫的古籍中有關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名,卻比比皆是,例如:「梅核氣」「臟躁」「虛勞」「驚悸」「百合病」…等等,因為自律神經影響範圍很廣泛,所以臨床症狀的表現,個人差異很大。中醫在治療上則需根據患者體質及臨床表現的不同,採取「辨證治療」:常用的方則有半夏厚朴湯、甘麥大棗湯中、桂枝加龍骨牡蠣湯、酸棗仁湯、柴胡加龍骨牡蠣湯、歸脾湯、加味逍遙散、黃連阿膠湯…

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,在生活上也應積極的調整,適度的運動、均衡的飲食、充足的睡眠、規律生活、適度放鬆舒壓、保持樂觀的心情,配合中藥治療,便可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。

文章標籤

楊淑雯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